• 中国科学家20年攻关,育出无角牦牛,适合舍饲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会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经过20年的辛勤付出,培育出了世界上首个无角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它外表最大的特征就是不长牛角,性格温顺。   看,没了角的牦牛,是不是画风突变,变萌兽了?   上面是阿什旦牦牛母牛。公牛也一样,没有牛角——   来,再照张全家福——齐刷刷,萌萌嗒!   2019年4月28日,“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领域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01阿什旦牦牛,以雪山得名   “阿什旦牦牛”因在阿什旦雪山脚下育成而得名。主要育种工作在位于青海省大通县西北部、海拔2900~4600米的大通种牛场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以阎萍研究员为首席的“阿什旦牦牛”培育团队,还曾育出“大通牦牛”。而这也是世界上仅有的2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可以说,中国的牦牛育种和科研水平也代表了世界。   02牛不长角,不打架、性格好   没有角的牦牛好在哪里?首先是性格。   阿什旦牦牛相比其它牦牛更温顺不容易打斗。脾气好了,又没了打斗的利器——牛角,自然就能减少受伤、易饲养、易管理。   03没有牛角少占地,便于舍饲   没有牛角,可以增加饲养密度,便于进行舍饲。   牦牛一直以来都是放养,干嘛要发展舍饲?   简单来说,一是放养不便于管理;二是青藏高原有长达7个月的枯草期,放养牦牛在这时候掉膘严重,影响出栏,牦牛肉也会季节性的断供,影响牧民收入。笼舍饲养就大大改善了这个问题,让牦牛增重容易、不掉膘,生长发育也更快。   04容易管理,产肉多   以肉用为主的阿什旦牦牛,遗传性稳定,易饲养易管理,产肉也更多。   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在培育阿什旦期间,向青海、甘肃等省区中试推广了种公牛近4000头,用于改良当地牦牛品种。改良后代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小牛的成活率约为60%,比当地牦牛提高12个百分点;死亡率约为1%,比当地牦牛降低4个百分点;成牛的平均体重提高了约15%,很受牧民欢迎。   05小编说:你知道吗?育牦牛,很重要!   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全世界约有2200万头牦牛,其中95%繁衍在中国。   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使得其它牛种在这里无法生存和繁衍。牦牛不仅是高原人民的经济来源,也为他们提供了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等基本生活保障。   阿什旦牦牛的成功培育,有望改变牦牛养殖长期对天然草场的依赖,为牦牛产业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产业之路兴旺通达,老百姓致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 皮肉兼用型山羊良种板角山羊生产性能

    皮肉兼用型山羊良种板角山羊生产性能 2019-06-25 角山羊主产于四川省万源市和重庆市城口、巫溪县等地,是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而成的皮、肉兼用型山羊良种。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肉多、膻味轻、皮张面积大、质量好等特点,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是山区发展草食牲畜,以草换肉的重要山羊品种资源。目前,板角山羊品种比较混杂,急待进一步选种选配,提纯复壮,加快繁殖。 鉴定和选择是提纯繁殖的重要手段。 鉴定是评定板角山羊的品质,主要在体质外貌、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评出等级,为选种提供依据。选择是透过表现型选择基因型,因为只有表现型可以直接观测。所以,应当抓住板角山羊的经济用途大,遗传效果好,实践中容易度量的性状表现型为选种的主要依据。 产地分布: 板角山羊产于川东北大巴山南麓的万源、城口、巫溪县和川东南大娄山北麓的武隆县。产地境内山热陡峻,沟峡谷深,海拔500-3000米以上。土势起伏很大,一般坡度在50度左右,任河、前河、大宁河以及乌江水深流急,水源丰富。板角山羊从海拔数百米的沟谷到2000米以上的山坡都有分布。以边缘山地体格最大,品质最好。万源县的大竹、官渡、旧院;城口县的高望、巴山区;武隆县的卜板、中兴、木松等地主产区的板角山羊体大,品质好。巫溪县的板角山羊分布面广,数量多,体型较小。据1980年统计全产区共有板角山羊17万多只。邻近的宣汉、奉节、涪陵、丰都等县,以及陕西的紫阳县,贵州东北部与四川东南部邻近的县区, 均有板角山羊的分布。 外貌特征: 板角山羊被毛白色占绝大多数,黑色、杂色个体很少。公、母羊均有角,角型宽而略扁,向后方弯曲扭转。成年母羊平均角长17厘米,角基平均宽4.48厘米、厚2.45厘米,宽、厚之比为1.83:1,尤以公羊角宽大、扁平,最长可达38.0厘米,宽11.5厘米,显得分外雄壮。头部中等大,鼻梁平直,额微凸,公、母羊均有胡须;体躯呈圆桶形,背腰较平,尻部略斜;肋骨开张,四肢粗壮,骨骼坚实。成年公羊被毛粗长,母羊被毛较短。 板角山羊的体格大小因产地不同而有差异。以万源、城口和武隆县的体格较大,成年公羊平均体高58.4厘米,母羊为52.3厘米。巫溪县板角羊体格较小,成年公羊平均体高46.42厘米,母羊为47.3厘米。 万源、武隆和城口县的公、母羔,平均初生体重分别为1.7±0.66公斤和1.6±0.08公斤,双月体重为9.7±0.30和8.0±0.18公斤,周岁体重为24.64±0.46和21.0±0.28公斤,成年体重为40.6±1.04和30.3±0.30公斤。巫溪县的公、母羔平均初生体重分别为1.8±0.07和1.7±0.05公斤,双月体重为5.9±0.50和4.5±0.32公斤,周岁体重为17.0±0.98和17.4±0.55公斤,成年体重为20.8±1.09和24.2±0.34公斤。 万源、武隆和城口县的公、母羔双月内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33.3和106.0克,2- 12月龄日增重分别为49.7和43.3克,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相当于成年公、母羊体重的60.8%和69.2%;巫溪县的公、母羔双月内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7.2和79.2克;2-12月龄日增重分别为37.2和36.5克,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相当于成年公、母羊体重的 81.8%和72.1%。因此,巫溪的板角羊体型小,成熟较早;其他三县的体型大,成熟较晚。 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板角山羊产肉性能良好,当地群众喜欢杀羊过年、过节,并以羊腿作为馈赠礼品。初生公羔于每年3-4月间阉割,到冬至后进行屠宰。活重28公斤左右, 此时内脏脂肪和肌肉脂肪适度,肉质细嫩,适于鲜食。群众中又习惯喂肥大阉羊,一般要两岁以上才进行屠宰,喂养的时间越长,体重越增加,因此,屠宰率高,产肉量和内脏脂肪多,所以有“羊老自肥三周岁”的说法。如城口县调查,周岁阉羊平均体重为20.1± 4.3公斤,两岁阉羊为27.1±4.8公斤,三岁阉羊为38.0±12.4公斤,四岁以上为42.3±11.8公斤。 据在武隆、万源、城口三县测定成年阉羊,平均体重36.6±9.77公斤,屠宰率55.6%,净肉率42.0%。巫溪县板角山羊体型小,周岁羊增重缓慢,屠宰率低, 成年阉羊屠宰率虽可达5.4%,但产肉量不高。武隆县农村还有用麦芽、谷芽和炒熟的盐水豆喂羊催肥的经验,使阉羊增重更大,积脂更多。据测定,三岁以上的肥阉羊,平均屠宰前活重55.6公斤,平均胴体重30.6公斤,内脏脂肪重达10.3公斤。有的群众把屠宰后的整个胴体连同板油,一起腌渍风干,制成腊肉,便于较长时期保存,随食随取,另有风味。 2、板皮品质 板角山羊的板皮品质良好,富有弹性,质地致密,面积宽大。据万源、城口和武隆三县测定,周岁羊板皮面积3840-4160平方厘米,成年羊板皮面积达5090-7390 平方厘米。皮张厚薄较均匀,剥制形状完整。在调查外贸收购的78,831张板上中,属于特、甲级的占14.9%,乙级占39.7%,丙级占25.4%,级外皮占20%。 3、繁殖性能 板角山羊性成熟较早,4-5月龄的公羔即有性欲表现。长期以来, 群众习惯用幼龄公羊繁殖,8-10月龄开始配种,使用一段时间后即阉割肥育。母羊初次发情在 5-8月龄,经2-3个情期即可配种受孕。母羊发情周期21±3天,发情持续期51±8小时,妊娠期150±4天。据243 胎产羔统计,每胎产一羔的占28.4%,产两羔的占60.1%,产三羔的占11.5%,平均产羔率为183%。双月断奶成活率为87.9%。一般每年产两胎,或两年产三胎,在寒冷的高山地区, 年产一胎的较多。
  • 中国最南端的瘤牛品种:雷琼牛

      简介   雷琼牛是中国最南端的瘤牛品种,为广东省雷州半岛所产的徐闻黄牛(也称雷州黄牛),与海南省所产的海南黄牛的合称。   产地分布   广东省徐闻县和海南省琼山市等地。   主要特性   公牛角长,略弯曲或直立稍向外弯曲,母牛角短或无角。垂皮发达,肩峰隆起。四肢结实,蹄质坚,皮薄有弹性。被毛黄色居多,黑色次之。大部分牛表现有十三黑的特征,即鼻镜、眼睑、耳尖、四蹄、尾帚、背线和阴户及阴囊下部为黑色。成年公牛体高为119.7厘米,母牛为104.8厘米,公牛体重为282.4千克,母牛为215.6千克。   生产性能   中下等膘情的牛屠宰,平均屠宰率为 49.6%,净肉率为37.3%,泌乳量400~ 雷琼牛(公)500千克,日产奶为4~5千克。 公母牛2岁开始配种,繁殖率为84.7%,成活率为87.8%,一般1年1胎。 在产地焦虫病危害引进牛种的情况下,雷琼牛无发病的报道。
  • 我国引入的主要肉牛品种——海福特牛

    海福特牛原产于英格兰西部的海福特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小型早熟肉牛品种,现分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 引入历史 海福特牛是英国最古老的早熟中型肉牛品种之一,原产于英格兰岛,以该岛西部的威尔士地区的海福特县及牛津县等地最为集中。我国1913年曾有引入. 体型外貌 体格较小,骨胳纤细,具有典型的肉用体型:头短,额宽;角向两侧平展、且微向前下方弯曲,母牛角前端也有向下弯曲的。颈粗短垂肉发达,躯干呈矩形,四肢短,毛色主要为浓淡不同的红色,并具有。六白(即头、四肢下部、腹下部、颈部、鬓甲和尾帚出现白色)的品种特征。角蜡黄色. 生产性能 海福特牛体重:成年母牛平均520―620千克,公牛900―1100千克;犊牛初生重28―34千克。该牛7一18月龄的平均日增重为0.8―1.3千克;良好饲养条件下,7―12月龄平均日增重可达1.4千克以上。据载,加拿大―头公牛,育肥期日增重高达2.77千克。屠宰率一般为60%―65%,18月龄公牛活重可达500千克以上。 该品种牛适应性好,在干旱高原牧场冬季严寒(-48℃―-50℃)的条件下,或夏季酷暑(38℃――40℃)条件下,都可以放牧饲养和正常生活繁殖,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 改良成果 与我国黄牛杂交效果 我国在1913年、1965年曾陆续从美国引进该牛,现已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广大地区,总数有400余头。各地用其与本地黄牛杂交,海杂丰一般表现体格加大,体型改善,宽度提高明显;犊牛生长快,抗病耐寒,适应性好,体躯被毛为红色,但头、腹下和四肢部位多有白毛。
  • 吉羊西来:中国家羊的起源

    家羊包括绵羊和山羊,二者在中国又统称为羊。羊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羊肉鲜美,羊奶和羊奶制作的乳酪等奶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美食。羊毛和羊毛制品为人类的衣着打扮、装饰等提供御寒保暖、美化生活的原材料。羊还在古代直至今天的祭祀活动、宴饮等礼仪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羊的重要性和羊本身温驯、可爱的特点,一说到羊,我们通常就会想到“三阳(羊)开泰”“羊大为美”之类的吉语,羊在中国成了吉祥、美大、泰顺、祥瑞的象征。于是,羊也有了“吉羊”的美称。 万物皆有源,探源是了解万物发生、发展的基础,羊是“六畜”和“十二生肖”之一,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家羊的起源研究也就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学界一度认为,中国家绵羊可能的祖先是亚洲摩弗伦羊、羱羊、盘羊、东方盘羊等几个野生绵羊种,但分子遗传学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未发现这些野生绵羊种对中国和蒙古两国的家绵羊有遗传贡献的证据,也就是说,它们都不是中国家绵羊的野生祖先。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现代家绵羊的祖先都源自近东地区的新月形沃地的野生绵羊欧洲摩弗伦羊和安纳托利亚野生绵羊,而伊朗地区的胃石野山羊则是现代家山羊的祖先。总之,从现代世界上的家绵羊和家山羊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来看,中国家养绵羊和山羊可能是古人通过文化交流,从中国境外将已经被驯化的家绵羊传入中国的。 但也有学者提出,数千年来,家畜的繁育受到长期的人工选择,与外来引进品种存在大量的杂交和基因交流,造成现代家畜群体的遗传结构不同于历史上家畜群体的遗传结构,所得到的数据不足以准确反映家畜遗传结构的变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家畜的驯化过程。 那么,中国的家羊到底是本土起源的,还是从境外传入的呢?这就必须仰赖于考古工作发现、分析、确认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能的家羊骨骼,揭示中国家羊的起源和传播、扩散途径。采集古代家羊的骨骼样品,提取古代DNA样本,进行分子考古学的研究,建构古代家绵羊和家山羊的遗传结构,直接从分子层面上揭示家羊的起源、驯化与传播过程。 目前的考古研究结果显示,世界上最早的绵羊和山羊约在距今10000年前后,分别在西南亚的新月沃地和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山脉及其周边地区被人类驯化。中国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则表明,中国境内最早的家羊较之西亚地区,饲养历史较短。20世纪70年代,考古研究人员在发掘甘肃省和青海省年代约为距今5600—5000年前的墓葬时,曾经发现过随葬的羊骨,但当时仅做了发掘记录,没有保留实物资料。 根据目前的考古报道和多项考古证据,动物考古学家袁靖提出,中国最早的家绵羊在年代约为距今5600—5000年的甘肃省和青海省一带突然出现,而后向东部传播,在距今约4500年前后进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在年代约为距今4500—4000年的不同地区的多个考古遗址里均发现绵羊骨骼,但中原地区在龙山文化以前的遗址里基本上没有发现羊骨,自龙山文化及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里都发现有羊骨。从历时性的角度观察,中原地区绵羊的出现有一个明显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家绵羊的出现则明显是西部早、东部晚,很可能有一个自中国西北地区向东传播的过程。 迄今为止,已发表的动物考古研究成果显示,中原地区所知最早的山羊发现于距今约3700年前后的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现在也有报道介绍,在公元前2200—前1780年的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山羊。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相关线索来看,家山羊很可能也存在一个自中国西北地区向东传播至中原等地区的过程。 当然,考古发现只是揭示了中国境内家羊出现的早晚和传播过程,要最终确定中国境内家羊是本土起源还是通过中外交流的方式从外传入的,还要对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遗址的家羊骨骼样品进行古DNA分析。 依据多个遗址中出土绵羊、山羊的古DNA分析结果,中国学者发现,线粒体DNA世系显示中国这些古代家绵羊和山羊都是来自中国以外的地区,最早起源于近东地区。此外,不同的世系的家羊进入中国的时间也有早晚,家羊的传入存在不同世系的传入时间、传播或扩散途径,只是具体过程还需要做更多的考古工作和多学科研究。总之,家羊西来而非中国本土独立起源基本已成为定论。 现有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家畜有两类,一类是中国本土起源的家畜,一类是通过中外交流的方式传入的家畜。家羊等草食动物对古代社会、文明的影响之大毋庸赘言。可见,中国史前社会很早就是对外开放、兼容吸纳各种外来文化成果和优势资源的。吉羊西来,是史前东西文化交流通道存在的见证,是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基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巫陵牛犊和育成牛阶段管理细则,地方优质牛种缺乏保护

    巫陵牛个头不大,但它吃苦耐劳,当然相比起役用性能最佳的还是肉用性能。为养殖户们带来丰厚的收益。它就是巫陵牛,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的交界处,是当地人长期选育的优良地方黄牛地方品种。巫陵牛让当地许多的农民朋友走上了致富之路,当然养牛会有投入和存在着风险,要想它们顺利的出栏上市,必须在每一个饲喂环节管理上要下足功夫,养殖户要做好幼年和育成牛的培育。 巫陵牛   巫陵牛的幼牛阶段,一般是指出生到6月龄阶段的小牛,犊牛的哺乳期一般控制在3~3.5个月,新生犊牛要尽早吃上初乳,每天喂4~5次,日喂量为4kg左右,犊牛自1周龄以后改喂常乳,并开始训练吃精料,2周龄时训练吃饲草。常乳每天喂3次,日喂量为8~30日龄6~7kg/头,31~60日龄7~8kg/头,61日龄至断奶时日喂量由5kg逐渐降至2.5kg。喂牛的奶温应在37~38℃之间,喂给犊牛的草料品质要好,每次喂完常乳后补喂代乳料,干草任其自由采食。代乳料配比为玉米面50%、豆饼27%,鼓子10%,鱼粉10%、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3%。训练开食的饲料提倡干喂,供犊牛舔食,以后逐渐改为湿拌料,断奶后至6月龄的牛喂给代乳料和芋觅草、紫力鲜草等优质青饲料。喂料量为其体重的1%。 巫陵牛   犊牛生长到7~10日龄时,用电烙法去角,对有副乳头的犊牛在3~6周龄时剪除,并进行消炎。6月龄至产犊前阶段的牛为育成牛,此阶段是个体定型阶段,身体生长迅速,育成牛能够较多地利用粗饲料,饲养上要以粗料为主,少量补饲精料。7~12月龄,粗料日给量为体重的2.2%~2.5%,精料补饲量为1.5~2.5kg,12月龄至妊娠5个月的育成牛视母牛膘情日给精料1~1.5kg,怀孕5个月后的育成牛每天补喂精料量2~3kg,但牛膘情不宜过肥。对育成牛的管理要公母分群,18月龄时母牛配种,妊娠牛进行调教,使其温顺。   让牛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养殖户要做到牛舍冬暖夏凉,空气新鲜,清洁干燥,附近防止有噪音。牛舍和运动场上粪便要勤清理;经常刷拭牛体,每天要保证奶牛3h以上户外运动,对犊牛和围产期牛要适当运动;对变形蹄要进行修整;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消灭蚊蝇;牛舍要定期消毒,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适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外引牛要进行结核、布病检疫。
  • 如何养殖槐山羊,试试这些饲养方法

    槐山羊因为最早生产在槐店方圆以槐店为集散地而得名。它是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它们的体型属于中等,毛发短而且较密,性早熟,繁殖速度比较快,喜欢干燥的地方,最擅长的是登高,特别喜欢角斗,比较适合放养。但是你不要以为它们只是外表俊俏,光长了一副好皮囊,其实它们是真的有料。雪白雪白的绒毛下边那可是很优质的皮板和细嫩无比的肉啊,但最让养殖户们喜欢它们的原因还是它们的繁殖率之高。 槐山羊槐皮山羊或者是槐羊,它们的毛皮非常适合制作高档的服装和皮具,在槐山羊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早就在清朝的时候畅销海内外,它一般两年能都产三胎,每一胎大概都有三到四只羊羔,具有非常优秀的生产性能,而且性早熟,所以这些优秀的特点,致使槐山羊在1983年的时候就正式列入河南省地方优良畜禽兽品种志,现在它们主要分布在河南、项城。邯郸和淮阳地带,在当地槐山羊的名气可是不小,而且饲养情况也比较普遍。 放牧一直都是槐山羊的最传统养殖方法,而现代化养羊都追求高产量,高效益,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采取科学的养殖方法,就是放牧的加上补饲。当然,补充饲料也需要讲究草料的搭配,还有营养的搭配。要保证饲料多样化,不能单一,青草要有,还要补充矿物质以及微量的元素,要尽量做到四季的营养都保持均衡。只要营养充足了,羊的生长和繁殖才能够保证。以前的养殖户要是不种草,就要把养殖场建设到有草山或者草坡的地方,很受地区的限制。现在都提倡自己种草养羊,还充分利用了可以放牧的草山草坡。 只有这样做,才能扩大槐山羊的养殖覆盖率,把槐山羊养殖业从过去的副业提升到重点产业的地位,大力的发展养羊专业户,养羊的大户,还有大型的养羊场,带动养羊业向集约型产业化奋力发展。而且也只有种草,才能够实现补草补料,这样才能养羊群的营养能够四季均衡。在饲喂优质量的饲草时,要选择适合它们口味的,而且营养价值丰富的牧草,比如簧株草和羙萏草等等。冬季饲养的时候,就要以干草料为主,再适当的添加一点少量的菜叶,萝卜等青草牧草料。 妊娠前期的槐山羊的喂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前三个月因为胎儿发育比较慢,所以营养还和空怀的时候差不多相同。妊娠后的两个月,这时胎儿发育的就比较快了,胎儿体重的大部分都是在这两个月里生长的,所以,这两个月要配备充足的营养,还要有充足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怀孕的模样一定要加强管理,要防止它和别的羊发生争斗,防止它出现跳沟、滑倒、惊群等的现象。也要防止母羊饮用凉水和冰水,放牧时要选择空阔的场地,反正日常活动一定要慢稳,注意保胎,绝对不能吃变霉和冷冻的饲料,以免在饮食和饮水的时候相互挤压导致流产。 在寒冷的天气里,养殖户应该为它们做好保暖工作,防风保温,及时的修栏搭圈,让羊圈内保持干净的卫生和适宜的温度。在温度适宜没有大风的天气里,也应该让母羊出来适当的运动。让阳光照射,以此来增强耐寒力和抗病力。注意在羊运动的时候,不要让羊走得太快,出圈时不要发生拥挤。怀孕后期两个月的时候,为了保证母羊身体强健,和胎儿能够良好的发育,要停止挤奶。在临产前一个星期不要再到远的地方去放牧,一定要准确的掌握熟知每一只羊的预产期,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现有临产的前兆,应该立即把它转入产房,并且有专人看护。
  • 夏洛来牛

      夏洛来牛   夏洛莱牛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莱省和涅夫勒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自育成以来就以其生长快、肉量多、体型大、耐粗放而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早巳输往世界许多国家。从1995年引进该品种。该牛最显著的特点是背毛为白色或乳白色,皮肤常有色斑。   外貌特征   全身肌肉特别发达;骨骼结实,四肢强壮。 夏洛莱牛头小而宽,角圆而较长,并向前方伸展,角质蜡黄、颈粗短,胸宽深,肋骨方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后臀肌肉很发达,并向后和侧面突出。成年活重,公牛平均为1100至1200千克, 母牛700——800千克。   生产性能   夏洛莱牛在生产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最显著特点是:生长速度快,瘦肉产量高。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公犊可达250千克,母犊210千克。日增重可达1400克。在加拿大,良好饲养条件下公牛周岁可达511千克。 该牛作为专门化大型肉用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为60%——70%,胴体瘦肉率为80%——85%。16月龄的育肥母牛胴体重达418千克,屠宰率66.3%。夏洛莱母牛泌乳量较高,一个泌乳期可产奶2000千克,乳脂率 为4.0%——4.7%,但该牛纯种繁殖时难产率较高(13.7%)。   人工繁殖   与我国黄牛杂交效果中国在1964年和1974年,先后两次直接由法国引进夏洛莱牛,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南方部分地区,用该 品种与我国本地牛杂交来改良黄牛,取得了明显效果。表现为夏杂后代体格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加快,杂种优势明显。   牛肉裨益   1.牛肉富含肌氨酸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这使它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在进行训练的头几秒钟里,肌氨酸是肌肉燃料之源,它可以有效补充三磷酸腺苷,从而使训练能坚持得更久。2.牛肉含维生素B6蛋白质需求量越大,饮食中所应该增加的维生素B6就越多。牛肉含有足够的维生素B6,可帮你增强免疫力,促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和合成,从而有助于紧张训练后身体的恢复。3.牛肉含肉毒碱鸡肉、鱼肉中肉毒碱和肌氨酸的含量很低,牛肉却含量很高。肉毒碱主要用于支持脂肪的新陈代谢,产生支链氨基酸,是对健美运动员增长肌肉起重要作用的一种氨基酸。4.牛肉含钾和蛋白质钾是大多数运动员饮食中比较缺少的矿物质。钾的水平低会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生长激素的产生,从而影响肌肉的生长。牛肉中富含蛋白质:4盎司瘦里脊就可产生22克一流的蛋白质。5.牛肉是亚油酸的低脂肪来源牛肉中脂肪含量很低,但却富含结合亚油酸,这些潜在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对抗举重等运动中造成的组织损伤。另外,亚油酸还可以作为抗氧化剂保持肌肉块。6.牛肉含锌、镁锌是另外一种有助于合成蛋白质、促进肌肉生长的抗氧化剂。锌与谷氨酸盐和维生素B6共同作用,能增强免疫系统。镁则支持蛋白质的合成、增强肌肉力量,更重要的是可提高胰岛素合成代谢的效率。7.牛肉含铁铁是造血必需的矿物质。与鸡、鱼、火鸡中少得可怜的铁含量形成对比的是,牛肉中富含铁质。8.牛肉含丙胺酸丙胺酸的作用是从饮食的蛋白质中产生糖分。如果你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不足,丙胺酸能够供给肌肉所需的能量以缓解不足,从而使你能够继续进行训练。这种氨基酸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把肌肉从供给能量这一重负下解放出来。9.牛肉含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对细胞的产生至关重要,而红细胞的作用是将氧带给肌肉组织。维生素B12能促进支链氨基酸的新陈代谢,从而供给身体进行高强度训练所需的能量。10.牛肉的食用多样化如果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日复一日地食用,鸡胸显得令人生厌。牛肉则不同,后腿肉、侧腹肉、上腰肉和细肉片在滋味和口感上都有所不同,与单调乏味的鸡胸肉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 怎样规划高脚羊的场舍和养殖规模?

    高脚羊全身油亮有光泽,头大小中等,呈三角形,有的有角,有的没有角,鼻梁微拱,成年公羊体型高大,颈部长短适中,背腰宽平,四肢粗壮,体质结实,母羊体型清秀,高脚羊原产于湖南的伟艳养殖基地,母羊常年产羔,并且具有一胎多羔的特点,可年产2胎。高脚羊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为60%以上,并且肉色泽红润,柔嫩多汁,脂肪分布均匀,味鲜没有膻味,这几年高脚羊推广势头非常好,它适合南方地区,也适合部分的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养殖高脚羊,要搭建高床羊圈,漏缝地板羊圈具有干燥、通风、粪便易于清除等优点,可以大大减少羊疾病的发生。漏缝地板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0~50厘米,板材可选用木条和毛竹片等,相互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左右。冬季还应在漏缝地板上放置木质羊床供羊躺卧。同时要调教山羊定点排泄粪便,保持羊床清洁干燥。北方地区养殖高脚羊,一般是自制简易羊圈暖棚,整个的羊圈内地板采用漏缝地板设计,金属铁栏杆环绕在整个养羊场中间分出不同的区域,每个羊圈用金属的栏杆撑起遮风避雨的棚顶,浅灰色的石砖材质的食材摆放在羊圈中央,起到很好的喂食作用,每个羊圈之间隔着合理化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通风透光的作用。 农村家庭养殖,要把握适度规模,高脚羊养殖的适度规模决定于养殖户的投资能力、市场价格、饲草面积、饲养管理条件和公母比例等诸多因素。实践表明,能繁母羊饲养的最小规模不宜低于 20只,适度规模应为40~50只。对于专门从事羔羊育肥的专业大户养殖规模控制在100~150只为宜。同时要进行合理分群饲养,由于种羊、妊娠母羊和羔羊的生产目的不同,对饲草饲料质量和饲养管理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混养容易造成羔羊营养缺乏,使育肥期延长,进而增加饲养成本;种公羊乱交滥配,影响其利用率,甚至导致羊群的整体退化。因此,养殖户应当根据生产的目的、要求和年龄结构对羊群进行合理分群饲养。 养殖高脚羊,还需要搞好卫生环境,把防疫抓到位。冬季要经常检查圈舍保持圈舍、垫料、饮水、草料的清洁卫生,必要时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养羊户要学会预防和治疗羊的主要疾病,并管理好羊,使它不与病羊接触,抓好防疫工作。在初冬季节,羊身上宜长羊虱,一旦发现,可用菜籽油、煤油混合涂在患处,每天3—5次,连续3—4天即可。也可取生猪油100克、生姜150克混合捣烂涂擦羊体患处,1—2次即可消除。
  • 我国主要肉羊品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日前,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5)》,计划到2025年形成纯种基础母羊15万只的核心育种群,重点选育的地方品种主要肉用性能提高10%以上,绵羊产羔率牧区达到120%以上、农区达到150%以上,山羊产羔率达到180%以上,培育10个左右肉羊新品种,肉羊群体生产性能稳步提高。 《计划》明确了我国主要肉羊品种的遗传改良思路。 对于绵羊品种,重点是开展乌珠穆沁羊等品种的选育,扩大育种群规模,推进良种登记和性能测定,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形成由育种群、扩繁群、商品群组成的育种和生产体系; 对于山羊品种,重点是开展黄淮山羊等品种的选育,突出肉用性能选育,结合不同地区肉羊生产特点,进行规模化、特色化经济杂交; 对于新品种培育,重点是以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为育种素材,以企业为主体,明确育种目标,制定品种培育方案,开展持续系统培育。 《计划》提出了今后我国肉羊遗传改良的重点任务。 一是确定重点选育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制定选育方案,指导品种选育和利用。 二是建立国家肉羊遗传评估中心和区域性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开展遗传评估,指导实施肉羊生产性能测定。 三是遴选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开展本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 四是持续开展良种登记,健全种羊系谱档案。 为组织实施好《计划》,农业部将成立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肉羊良繁体系,落实肉羊种业扶持政策,开展政产学研大协作,构建自主、高效育种体系,不断提升我国肉羊种业发展水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