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之家
当前位置 » 首页 » 牛羊品种 » 正文
独龙牛简介
2019-01-02

  独龙牛产于我州贡山县独龙江一带,仅为独龙族人民所驯养,又称“ 大额牛”,独龙语叫“阿布”为体大而有野性之意,“独龙牛”一词来源于傈僳族语“曲阿尼”,汉译即为“独龙牛”。独龙牛是我国境内绝无仅有的珍稀牛种,1980年以来在省畜牧局的大力扶持下,加强了对大额牛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下达专项保种经费予以发展。1980年仅存15头,1986年达91头。1990年达300头,1995年达445头,并向福贡县珠明林、泸水县凤皇山地带纵深发展。 独龙牛有生长快、适应性和抗病性强等优点,不过因为以前保种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加上人类的过度射杀,其种源慢慢变少,现在全世界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有限,仅在我国云南及缅甸、印度、不丹等国家有分布。在我国的数量仅有三千多头。

143.jpg

  独龙牛体躯高大,骨骼粗壮、结实,结构匀称。耆甲较低平,四肢短劲,关节灵活,蹄壳呈粉红色,蹄小结实。从整个外形看,前四分之一较粗重,肌肉发达、丰满厚实,肌肉沿着肩部隆起、倾斜到背的中央,在末尾急降。

  图片

  独龙牛头大小适中,角的基部粗大,向上渐呈园锥状,两角向头部两面三刀侧平平伸出,微向上弯,饱满,两耳直立。公牛头大而重,额部宽而平,前额角两边无弯曲、平伸,头部呈黑色,眼大而圆,角长40 cm之间,角间距达100cm之间;母牛头略小而轻,面部较短而窄,额部中间突出,前额角的两边有弯曲,头部灰色,眼小而有神,角长、角间距比公牛稍小。

  独龙牛颈厚实、宽而短,公牛脖颈肌肉发达,颈下具有明显垂皮,但不如黄牛的长。背长适中及平直。全身被毛黑色和深黑色,四肢下部全为白色,有的头部或唇部具有白色斑块。尾巴较普通黄牛为短,公母牛的站立时头部常常昂起,立姿剽悍。

  独龙牛肉丝细腻味香,因为运动幅度大,独龙牛的肌纤维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家养的牛,肉质自然也变得非常细嫩。是上等的牛肉食品。独龙牛肉被誉为“贡山人民的一道野味佳肴”,它不仅鲜嫩,而且蛋白质含量高,膻味小。随着种群的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

  一是因属半野生半家养的牛种,故喂养管理简单,除修建围栏外,农户只需定期喂盐(10天一次),不需喂料及天天看管。二是对生态环境适应性强,耐寒耐劳,耐粗饲养,体质强健,四肢发达,行动灵活,体格较大,产肉量多,瘦肉率高,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是目前我国最好的野生绿色食用牛。三是繁殖率高,我镇饲养的本地黄牛母一般产仔为三年两胎或两年一胎,一年一胎的为数不多。而大额牛母2.5―3岁开始产仔,平均每年一胎,个别两年三胎。四是经多方实验表明:本地黄牛(公牛)与大额牛(母牛)杂交能受孕并能正常生产,杂交后生长发育比本地黄牛优越,相当适应于山区陡坡耕作,成年后体重还高于未杂交的大额牛。是我国半野生半家养的珍惜地方特色良种牛,全世界只有在云南省怒江地区及缅甸与云南接壤的部分地区有自然分布,大额牛体格大,肉质好,适应性强。

  独龙牛属半家养型牛种,外貌与印度野牛极相近似,但额部显较宽平,两角间额顶高宽,即“大额牛”的由来。体型较印度野牛小,成体体重1000kg左右,体长约1.5―2m,自高一般不过2m 雌雄均具粗扁并向两侧平伸的中长锐角。额部灰白色不着,多呈沙棕色。肩部略微隆起,背脊稍凸,故站立时肩部略高于胃部。体毛短稀,呈油亮褐色。唇、鼻的灰白色浅谈。无明显的暗褐脊纹。颈下有被粗长毛的肉垂。尾相对短粗,尖部被毛较篷。四肢短健,肘、膝以下呈污黄白色。栖息于林缘灌丛,草地、疏林下,群居,具嗜盐心性。国内仅分布于滇西北贡山县高黎贡山一带,数量不多,濒危动物。

  公牛性成熟平均年龄为36月龄、母牛30月龄;母牛发情季节为6-10月份,发情周期为21天,发情持续期为18-24小时,产后15-25天发情,怀孕期为280-290天,一般一年产一胎,一胎一犊。成年公牛体重为500公斤,母牛一般为35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