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内部。
图为养殖场繁育的小牛犊。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6月7日电 题:为致富乡邻内蒙古IT精英回乡养牛
作者 王鸣远
站在专业化棚圈前,穿着工作服的常利军感慨万千:“我回到家乡创业的目的很简单。我是农民的孩子,我一定要回到这片土地上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80后小伙常利军算是名人。放弃高薪IT工作回乡当“牛倌”,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并不多见。
常利军2004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2009年创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年薪过百万,是名副其实的IT精英。2014年,常利军毅然离开互联网行业回到家乡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创业。
回乡后常利军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考察,将创业项目选定为肉牛养殖。该项目充分利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草原优势,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加之收购附近村民种植的青储、莜面和玉米秸秆,并搭配适当的玉米糠、酒糟等混合形成牛的饲料。牛的粪便经沼气发酵后,既可当做农作物的养料,真正实现生态循环。
经过5年的发展,他依托养牛场发展起来的合作社风生水起,2018年他经营的3000多平米的农场年出栏300多头肉牛,利润达400多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帮许多贫困户走上脱贫路,附近5个村镇、超百户牧户受益。
常利军告诉记者:“我的家乡太仆寺旗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旗,农民创业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但是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及对创业失败的恐惧,使他们不敢创业。”
养殖场成功后,常利军积极组织养牛生产合作社,推行了“合作社+支部+贫困户”带贫模式,通过五年来的运行,带贫成效显著。陆续同永丰镇、后房子村、水泉沟村、三永村四个村镇签订带贫协议,采取肉牛托养的形式,托养育成母牛50头,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每头牛每年分红1800元,确保了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做好养殖场的工作之余,常利军还为村里牧户代购饲料,因为养殖场购买饲料的数量多,价格比市场价低。久之,养殖场也成为广大牧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很多养殖户闲暇之余都会前来与常利军探讨养殖技术,养殖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我们附近的村民想买牛都来找常老板,买回去有问题还能回来找他,我们买的放心。”太仆寺旗后房子村村民赵有财告诉记者。村民们口中的常老板俨然已经成了养牛的专家,村民们有什么养殖方面的难题都来请教常利军。
2015年开始,常利军开始尝试结合自己原来的专业进行牛肉销售,他自己搭建了电子商务销售品台,自己开设了网店,牛肉销售开始进军互联网市场。
“我们的模式是私人预定,首先在网络平台上推出我们的牛产品,根据预定情况进行屠宰。北京的屠宰场也是通过线上测试我们的产品,才愿意跟我们签订订购协议。”常利军介绍,除此以外,他的网上超市中还有羊肉、羊排等锡林郭勒当地的畜产品,而这些产品的供应商都来自太仆寺旗的牧民。
“今年,我们的养殖合作社已经和北京、天津的多家冷库签订订购协议。我们的网店然然牧康的牛排、牛肉销售势头也很好。”好消息纷沓而至让这个曾经的IT精英喜上眉梢。
“明年,我的牧场和合作的牧户至少要出栏400头肉牛。通过大批量养殖,规模效应提高肉牛养殖质量。”对于未来的规划,常利军显得十分有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