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牛羊疾病 » 正文
羔羊常见的传染病预防
2017-09-30

羔羊大肠杆菌病

(1)病原 为普通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此菌为肠道内的常在菌。当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条件异常、初乳不足及营养不全价,以及羔羊管理不当时,降低其对该病的抵抗力,同时也改变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使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发生变化,而成为羔羊白痢的主要病原菌。

(2)传染途径 一般都是经消化道感染,少数通过子宫内感染或脐带和损伤的皮肤感染。羔羊受寒可导致该病发病增多。

(3)症状 临床症状有败血型和肠炎型两种。败血型主要见于2~3周龄的羔羊。病羔发生菌血症后突然虚脱,很少发生腹泻,有时发生胸膜炎或关节炎。当出现神经症状时,己发生脑膜炎;肠炎型见于出生后3天内,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稀薄,呈泡沫状,伴有恶臭,起初呈淡黄色,继而变为淡灰白色,含有乳凝块,严重时混有血液。排粪时表现痛苦的里急后重。病羔全身衰弱,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久卧不起,常因脱水而引起死亡。病初体温升高到41℃左右,以后降至正常,临死前降至36℃左右。

(4)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进行确诊。细菌学检查具有参考意义。

(5)防制

预防 加强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注意临产母羊及新生羔羊卫生,对病羔必须进行隔离,用大肠杆菌苗免疫接种,可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治疗 磺胺二甲基嘧啶及磺胺咪对该病都有较好的疗效;为了减轻疝痛,可以使用泻剂(石蜡油或植物油)及阿片制剂(如复方樟脑酊)。衰弱时注射强心剂。脱水时静脉输液。

羔羊常见的传染病预防-破伤风、大肠杆菌、伤寒等

羔羊副伤寒

(1)病原 为沙门氏杆菌。细菌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阴性。对于不利的环境因素如阳光、干燥、腐败及冷冻等都有很强的抵抗力。

(2)传染途径 羔羊出生后2~3天发病,主要是在子宫内发生了感染,或者是因为吞下了羊水而受到感染。7~15日龄发病的,是由于在出生后经消化道感染。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及带菌羊,严重污染的圈舍、水、奶和用具等。

(3)症状 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1℃左右,精神不好。在下痢粪便中混有血液。病羔食欲消失,体力衰弱,迅速消瘦,于第2~3天发生死亡。病久的出现肺炎及关节炎症状。

(4)诊断 根据发病日龄、症状及剖检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用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培养能够做出确诊。血清反应特异性很高,可使用平板快速凝集反应进行诊断。本病容易和球虫病相混淆。患球虫病的羊粪便中血液更多,显微镜下可看到球虫。

(5)防制

预防 羔羊出生后1~2小时,皮下注射母血5~10毫升进行预防;多喂给初乳或酸乳,可获得足够的免疫物质和维生素A,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肠道细菌危害。

治疗 应用磺胺类或抗菌素治疗;应用噬菌体治疗。

羔羊双球菌性肺炎

(1)病原 革兰氏阳性双球菌。当圈舍潮湿、气候骤变或营养缺乏时,羔羊抵抗力减弱,以致寄生于上呼吸道的双球菌毒力加强而引记柠病。

(2)症状

最急性 腕关节或附关节表现跋行,其它症状不明显。病羊通常于一昼夜内死亡。

急性 吃奶突然减少或完全废绝。精神委顿,流泪,鼻孔流出稀薄而带有粘性的鼻涕。体温升高到40℃~42℃。腕关节或附关节表现跋行,触诊关节时感觉温度升高。病羊寒战、磨牙。听诊肺部时有湿性罗音,肺泡呼吸音极度微弱。肺部扣诊有浊昔。个别病羊有明显的肋间压痛。病羔于3~7天内死亡。

慢性 除肺部无明显的听诊及扣诊特征外,其它症状均与急性相同。

(3)诊断 从病羊分泌物或死羊的病变脏器和心血中,进行涂片镜检,如果发现大量有荚膜的双球菌,结合流行情况及症状特点即可作出诊断。

(4)防制

预防 主要在于做好环境卫生,使病原菌在周围环境中没有生存的机会。要保持圈舍干燥。本病为接触性传染病,做好病羊的隔离。带菌母羊为主要传染源,对患有乳房炎、子宫炎的母羊应迸行细菌学检查,发现双球菌的母羊要隔离治疗。

治疗 应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药物都有一定的疗效。沙星类药物有特效,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

羔羊痢疾

(1)病原 产气荚膜梭菌B型菌。

(2)传染途径 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羔羊,其中以2~3日龄发病最多。纯种羊和杂交羊发病高于土种羊。妊娠羊营养不良、羔羊体弱、脐带消毒不严、羊舍潮湿、气候寒冷等都是发病诱因。病羊及带菌母羊为重要传染源,经消化道、脐带或伤口感染,也有子宫内感染。呈地方流行性。

(3)症状 潜伏期1~2天。病初发生持续腹泻。粪便由粥样转为水样,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恶臭,后期粪便带血。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主要表现为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

(4)诊断 根据羔羊年龄、临床症状(急性下痢)、剖检所见的肠道炎症和溃疡可以诊断。

(5)防制 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口服土霉素等药物预防。妊娠母羊产前一个月注射羔羊痢疾菌苗,使羔羊从初乳中获取抗体,便其获得免疫力。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结合补液。

羔羊常见的传染病预防-破伤风、大肠杆菌、伤寒等

羔羊破伤风

(1)病原 为破伤风杆菌,或称强直杆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申,动物的肠道申也常有其芽孢存在。与粪便相混的土壤中,这种细菌更多。细菌形成芽孢后,在干燥状态下能存活10年以上。

(2)传染途径 主要经伤口感染或脐带感染。病菌侵入伤口以后,在局部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危害神经系统。由于本菌为专性厌氧菌,故被土壤、粪便或腐败组织所封闭的伤口,最容易感染和发病。

(3)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5~20天,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延长。羔羊在发病初期,仅能见到步态不自然,偶尔又像健羊,不易发现。随着病势发展,则耳直硬,牙关紧闭,不能进食,口腔内粘液增多。颈部及背部强硬,头偏于一侧或向后弯曲;四肢伸直,腹部倦缩,好像木制的假羊,如果扶起来行走,严重者无法迈步,一经放手,即会摔倒。严重时,体温升高,脉搏细而快,心跳剧烈。有的腹泻和腿气。

(4)诊断 主要根据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注意与风湿病区别:本病呈现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四肢伸直,关节不能曲伸。

(5)预防 伤口和断脐带用碘配消毒;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

(6)治疗 注射大量破伤风抗毒素(10,000单位),每日一次,连用4~7日。一般将抗毒素用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氯丙嗪(10~25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