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家畜及人的门静系统内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本病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13个省、市和自治区,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生产。
【病原】
虫体呈长线状,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大小为(10一20)nunx(0.5一0.55)mm,腹吸盘具柄,靠近于体前端的口吸盘,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暗褐色,大小
[生活史]寄生在宿主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的雌雄虫体,交配后产卵,虫卵沉积在肠壁和肝脏上发育。随着肠壁发炎和坏死,虫卵进入肠腔,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进人水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坳。毛坳钻人其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经母胞勤、子胞坳发育成尾坳。
尾勤钻出钉螺在水中游动,经皮肤钻人终宿主体内,进人血液,最后在肠系膜静脉、门脉系统的小血管中发育为成虫。此外,怀孕母畜可经胎盘传给仔畜。
【流行病学]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江南的13个省、市、自治区(贵州省除外)。我国已查明,除人体外,有31种野生动物和8种家畜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家畜以耕牛、野生动物以沟鼠的感染率为高。人和动物的感染是与他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接触含有尾坳的疫水有关。钉螺在本病的流行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般钉螺阳性率高的地区,人、畜的感染率也高,病人、畜的分布与当地钉螺的分布是一致的,具有地区性特点。
【症状】
本病以犊牛和黄牛的症状较重,羊和猪较轻,马几乎没有症状。一般黄牛症状较水牛明显,小牛症状较大牛明显。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慢性为常见。急性型可见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的间歇热型,以后因严重贫血、衰弱
【诊断】
在流行区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查获病原体。目前仍然以粪便毛坳孵化法为主。近年来也有一些免疫诊断法,如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应用于生产实践。
【治疗】
首选药物为毗喳酮,牛30mg/kg,山羊20mg/kg,犊牛25mg/掩,均为一次口服。牛体重以400kg为限,最大剂量为lOg。此外,还可用敌百虫、硝硫氛胺、硝硫氛醚等药物。
【预防】
采取综合性措施:要人、畜同步防治,除积极查治病人、病畜及控制感染源外,尚需加强粪便和用水管理,安全放牧和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