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保存不善,常会发霉变质,尤其是堆垛时遭遇连阴雨天气,草垛的中心和底部常生长大量霉菌,养牛饲喂这部分草料,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引起牛中毒的真菌主要是镰刀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等。这些霉菌可以寄生在稻草、麦秸、甘薯秧、花生秧、多种牧草等草料上。
临床症状
真菌毒素主要作用于家畜的外周血管,使局部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引起血流缓慢和血栓形成,出现水肿、出血与肌肉变形、坏死,若继发细菌感染,病情会进一步恶化,严重者可使球关节以下腐烂。本病常突然发生,病牛步态僵硬,细观会发现蹄冠微肿,凹部皮肤有横行裂隙,微热,有痛感。数日后,肿胀部会蔓延至腕关节或跗关节,行走困难。随后,肿胀部皮肤变凉,表面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若继续发展,肿胀部位皮肤破溃后,导致出血、化脓、坏死,创面久不愈合,腥臭难闻。严重者,蹄匣可能脱落。有些病牛的耳尖和尾尖部位,会出现干性坏死,皮肤干硬,呈现暗黑色。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能抑制免疫、损伤内脏,破坏生殖系统,造成母畜流产或死胎等危害极大。
防治措施
①取用草垛底部的牧草时,要注意检查,尤其是饲喂繁殖家畜,更需细心,发现结块霉烂的草料,应及早抛弃。
②注意观察牛群,发现有牛出现肢蹄部病变时,应细心检查,若确定属于发霉牧草中毒,应改用优质干草,同时使用脱霉剂(譬如:霉完霉了等)并改用配合合理的日粮进行饲喂,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调节剂,以增进食欲,提高饲料报酬。
③及时治疗病牛。发病初期,为促进血液循环,应热敷患肢,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将白胡椒面20-30克与白酒200-300毫升混合后,一次灌服。对皮肤破溃者,要及时使用0.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创面,创面撒布外用磺胺药,也可配合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为了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增生,加快疮口愈合,可用红霉素软膏涂敷患部,每天1-2次。病情严重者,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1000-2000毫升,配合20-40毫升10%维生素C。
④加强饲料管理。
饲料在加工过程要加强控制,尤其是确保饲料中所含水分适宜,并设定合理的高温制粒后的降温过程。饲料进行运输和贮藏时加强管理,避免由于高温、潮湿、包装损坏、雨淋以及昼夜温差过大等因素而引起霉变。另外,可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脱霉剂,能够有效预防其发生霉变。根据以上原则,收割后的牧草、谷物必须完全晒干;草垛要注意防潮、防雨,且玉米、麸皮、豆粕等精饲料要求放置在干燥处,并与地面间至少具有30cm的距离,且要确保扎紧饲料袋子口,并在温暖多雨时期注意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饲料发生霉变。此外,在精料储存过程中,也可添加丙酸来避免产生霉菌,从而抑制其产生毒素。饲草使用前要经过仔细检查,如果散发霉味或者色泽发生变化则禁止饲喂,保证饲喂没有发生霉变的新鲜饲料。
⑤中药治疗
可参考以下组方加减使用;
主要以利湿解毒、舒肝活血为治疗原则。取Sg甘草、10g白芍、10 g茵陈、10g茯苓、10g白术、10g丹参、15g柴胡、10g桂枝,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天。方中柴胡起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效,白芍起安神、养血敛阴之效,为主药;丹参作为辅药起活血化瘀、凉血消痈之效;桂枝起通阳化气、温经通脉之效,茯苓起宁心安神、利水渗湿之效,白术起燥湿健脾之效,茵陈起退黄疸、清湿热之效,均为佐药;甘草起解毒之效,并将诸药调和。以上药物合用起到利湿解毒、疏肝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