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动物消化饲料的方式
第二节 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第三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因素。
★1.解释
消化: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视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消化率: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是度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 2.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
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
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禽类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 3.简述瘤胃消化饲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消化的优缺点。
瘤胃发酵的优缺点
答:优点
a. 分解CF,产生VFA,吸收后可作为脂肪、糖的合成原材料,满足牛、羊能量需要的50%~70%。
b. 细菌利用NPN合成MCP,可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
c. 微生物可合成VB、VK、EFA 、NEAA ,所以对牛羊一般不补充VB、VK、EFA。
d. 可变UFA→SFA,从而延长了牛羊脂肪的保存期,但降低了营养价值。
缺点
a.快速分解淀粉为VFA、CH4、H2O、CO2、O2等,造成部分能量的损失,且低的pH值不利于粗饲料的消化( pH值<6.5,不利于粗饲料消化)。
b. 降解真蛋白质为NH3,再合成MCP,造成部分氮素的损失。 意义:保护优质蛋白质
★ 4.蛋鸡每天采食120g饲粮,饲粮含CP18%,Ca3.5%,每天随粪排出CP4.32g、Ca1.95g,随粪排出内源CP1.5g,内源Ca0.90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
(TD)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粪中内源养分)] ------------------------------------------------×100%
食入养分
[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
(AD)表观消化率=-------------------------×100%
食入养分
120*18%--4.32 120*18%--(4.32—1.5)
Cp:表观= --------------------, 真= --------------------
120*18%, 120*18%-4.32
120*3.5%--1.95 120*3.5%--(1.95-0.90)
Ca:表观=--------------------------, 真= ----------------------------
120*3.5% 120*3.5%--1.95
★ 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答:(一)动物因素
1动物种类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也不一样。
2年龄及个体差异 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体发育的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
【2.品种:高度培育品种对粗饲料消化率极低,耐粗饲性差。
3.年龄:幼小、老龄动物消化率低;随着年龄增长,消化器官不断发育、完善,动物对CF、EE、CP的消化率提高,但NFE和有机物消化率变化不大。随着衰老,消化机能衰退,消化力降低。
4.体质:健康动物的消化力强,病态动物消化率低,因此,保持动物健康是保证高产的基本条件。】
(二)饲料因素
1.种类:青绿饲料消化率>干草,籽实>秸秆
2.化学成分:饲料中CP提高,消化率提高,对反刍动物尤其明显;CF与消化率呈负相关,对单胃动物尤为明显;淀粉含量过多,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率降低;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有利于消化,但过多不利,尤其对Ca、CF的消化不利;增加Vit、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可促进消化
(1)蛋白质含量
(2)粗纤维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降低消化率
三)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2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2.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延长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可提高消化率;饲料颗粒化可预防动物挑食,提高适口性,过度粉碎饲料不利于消化。
3.饲养水平
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饲养水平:指实际饲喂量相当于维持饲喂量的倍数。)
4. 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也影响饲料消化率:平衡设计日粮可提高消化率,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消化率。
5.饲喂技术:少量多餐、潮拌料饲喂、奶牛TMR技术、投喂时间(特别是高温季节)。
6.畜舍环境:适温和良好通风、饲养密度等。】
第一节 动物消化饲料的方式
第二节 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第三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因素。
★1.解释
消化: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视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消化率: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是度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 2.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
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
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禽类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 3.简述瘤胃消化饲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消化的优缺点。
瘤胃发酵的优缺点
答:优点
a. 分解CF,产生VFA,吸收后可作为脂肪、糖的合成原材料,满足牛、羊能量需要的50%~70%。
b. 细菌利用NPN合成MCP,可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
c. 微生物可合成VB、VK、EFA 、NEAA ,所以对牛羊一般不补充VB、VK、EFA。
d. 可变UFA→SFA,从而延长了牛羊脂肪的保存期,但降低了营养价值。
缺点
a.快速分解淀粉为VFA、CH4、H2O、CO2、O2等,造成部分能量的损失,且低的pH值不利于粗饲料的消化( pH值<6.5,不利于粗饲料消化)。
b. 降解真蛋白质为NH3,再合成MCP,造成部分氮素的损失。 意义:保护优质蛋白质
★ 4.蛋鸡每天采食120g饲粮,饲粮含CP18%,Ca3.5%,每天随粪排出CP4.32g、Ca1.95g,随粪排出内源CP1.5g,内源Ca0.90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
(TD)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粪中内源养分)] ------------------------------------------------×100%
食入养分
[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
(AD)表观消化率=-------------------------×100%
食入养分
120*18%--4.32 120*18%--(4.32—1.5)
Cp:表观= --------------------, 真= --------------------
120*18%, 120*18%-4.32
120*3.5%--1.95 120*3.5%--(1.95-0.90)
Ca:表观=--------------------------, 真= ----------------------------
120*3.5% 120*3.5%--1.95
★ 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答:(一)动物因素
1动物种类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也不一样。
2年龄及个体差异 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体发育的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
【2.品种:高度培育品种对粗饲料消化率极低,耐粗饲性差。
3.年龄:幼小、老龄动物消化率低;随着年龄增长,消化器官不断发育、完善,动物对CF、EE、CP的消化率提高,但NFE和有机物消化率变化不大。随着衰老,消化机能衰退,消化力降低。
4.体质:健康动物的消化力强,病态动物消化率低,因此,保持动物健康是保证高产的基本条件。】
(二)饲料因素
1.种类:青绿饲料消化率>干草,籽实>秸秆
2.化学成分:饲料中CP提高,消化率提高,对反刍动物尤其明显;CF与消化率呈负相关,对单胃动物尤为明显;淀粉含量过多,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率降低;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有利于消化,但过多不利,尤其对Ca、CF的消化不利;增加Vit、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可促进消化
(1)蛋白质含量
(2)粗纤维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降低消化率
三)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2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2.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延长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可提高消化率;饲料颗粒化可预防动物挑食,提高适口性,过度粉碎饲料不利于消化。
3.饲养水平
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饲养水平:指实际饲喂量相当于维持饲喂量的倍数。)
4. 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也影响饲料消化率:平衡设计日粮可提高消化率,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消化率。
5.饲喂技术:少量多餐、潮拌料饲喂、奶牛TMR技术、投喂时间(特别是高温季节)。
6.畜舍环境:适温和良好通风、饲养密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