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有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叫立山镇,距县城90公里,最高海拔793米。这里有一对“80后”兄弟屈能文、屈柳州却对这块贫瘠的土地留恋不舍,潜心养牛创业,使沉寂的山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弟弟屈能文曾考上阆中师范学院,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他在外地从事过许多个职业,但挣到的钱也寥寥无几。屈能文说:“2014年,父亲得了脑溢血,每个月都要上千元的药费,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我只得回到老家,照顾父母和小孩。”
为改变家庭经济收入,他用尽心思寻找发展项目。看到成片的荒山盖上了“绿被子”,认为发展生态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屈能文萌发了试养肉牛的想法。他贷款18万元,向亲朋好友借来2万元,开始了创业生涯。
养牛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长。屈能文找到了隔房兄弟屈柳州,希望哥哥支持自己,兄弟俩一起创业—养牛。屈柳州当即投资30多万元。兄弟俩参加了仪陇县发展协会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养牛专业技术培训;一起到云南、平昌、通江县等地考察。通过考察,觉得西门塔尔牛生长快、免疫能力强、肉质好,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养殖西门塔尔牛。
回来兄弟俩开始修建养殖场。投资30多万在半山腰推出一块平地,建起了1000个平方的养殖场,还修建了300米的车道联通养牛场和乡村公路。
2016年底,1000平方的养殖场终于建起了,接下来就是引进西门塔尔牛。考虑资金问题,兄弟俩不敢买大一点的牛,选择了6000多元一头的小牛。兄弟俩在通江县买回30头西门塔尔牛,担心牛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就聘请了通江县的畜牧专家一起过来指导。
30头牛,每天光青饲料就要500公斤左右,另外还要加入一些用玉米、麦麸、棉泊加工的饲料。光兄弟俩每天是忙不过来了,家里人都加入养牛队伍中。兄弟俩每天去附近农户家收购的玉米秆、秸秆,加工饲料和管理养牛场;家里的女人就负责割青草,两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屈能文透露“我们的养牛场是按养殖100头牛规划的,现在村村通公路对我们搞养殖业提供了便利,对养牛这一项目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兄弟俩都想走‘自繁自养’模式,走规模化养殖的路。到时,规模扩大了,就可以让村里的贫困户来养殖场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成立‘农民养殖合作社’,我们提供小牛给贫困户养,提供防疫,统一收购和销售,大家共同创业,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