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行情 » 正文
多灾的内蒙: “及时雨”变成“涝灾”
2018-07-16

“及时雨”变成“涝灾”

本以为一场雨终于可以结束这场令牧民心烦意燥、损失惨重的旱灾了……万万没有想的是,天公不作美,令人捉摸不透的气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旱变成了洪涝,让这些牧民们怎么活?

几个月的干旱虽然严重,但只是饲草、饮水这些成本加重了,至少我们的羊儿还可以苟且偷生,可是现在呢?老天爷能睁开眼看看吗?

近一个星期已经有多地的牧民共有上千只羊惨遭暴雨死亡,希望大家都做一下防范吧,未来两个月内很多地区还有几十天的雨。

多地牧民被大雨“袭击”

损失惨重

7月1日8时,怒涛翻滚,咆哮奔腾,一场暴风雨袭击乌拉特中旗,牧民哈日呼为避免羊群被暴雨抽打,将400头羊群圈在羊棚中,不料全部损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养羊人,坚强起来!

可能这几只羊对于他们的损失来说微不足道,但是至少给了他们继续下去的勇气,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意志的消沉。牧区的朋友们:你们要坚强!周边的朋友们,大家要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前几天鄂尔多斯地区的牧民为干旱的敖汉区捐献饲草的大义之举还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希望这两家牧民同样可以得到社会的救助和当地政府真正落到实处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暴雨灾后畜牧业救灾复产技术措施

一、排除积水,搭建或修复畜舍

要尽快疏通牧场的排水通道,排除畜舍内的积水,修复、加固破损的畜舍,不能及时修复的,应尽快将畜禽转移至干燥、安全地带,避免风吹雨打或暴晒。

二、及时清除病死畜禽

对于死亡畜禽的尸体要及时收集并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要求选择高燥地带,坑深2米以上,尸体入坑后,撒上石灰或消毒药水,并覆盖厚土,以防畜禽尸体腐败污染水体和周围环境。

三、加强畜舍和场地消毒

为防止大灾过后疫病流行,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要迅速开展对过水地带畜禽生产场所及周边环境、生产工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清除的污物可采取集中堆积生物发酵或药物反复消毒的办法进行处理。对可能被污染的场地道路、车辆、用具、物品等应选择合适消毒药物,进行彻底喷洒消毒,喷洒不漏死角,在灾后一星期内要一天一次定时消毒,同时要做好畜禽场的隔离工作,严禁灾后到外地调入畜禽,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饲养场。

四、加强灾后动物防疫工作

为防止灾后牲畜口蹄疫、猪瘟、猪链球菌、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发生,应严格执行强制免疫措施,组织开展灾后免疫注射工作。对重大疫病实施紧急免疫,要确保免疫密度,提高免疫保护水平。预防灾后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水灾过后无大灾。

五、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对于过去曾发生过疫情的老疫区,要加强预防接种,严禁在过水地带放牧;一旦发生疫情必须按照“早、快、严、小”控制原则,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扑灭。

六、加强饲养管理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畜舍内的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做好通风及保暖工作,同时保持舍内安静。

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饲料要少添勤喂,避免发霉。在饮水中可加入复合维生素B糖份和维生素C,增强畜禽抵抗力,增加食欲,消除应激。

加强畜禽监测与巡视,仔细观察畜禽活动状况,如有异常应尽快与兽医联系

注意做好受浸饲料的处理,对浸湿的饲料要晒干后分批少量的加入混合料中饲喂,如饲料霉变,不能饲喂,应做无害化处理,防止畜禽中毒,减少畜禽应激。

加强种畜禽的饲养,做好母畜的保胎,肌肉注射黄体胴,对已流产的母畜,要增加营养,及时配种,同时加强仔畜的保育工作。

商品畜禽达到出栏标准的要尽快出栏,降低饲养密度。

加强受淹畜禽的遗留工作,对低龄、体弱、伤残、病情严重的畜禽及时淘汰,降低饲养成本。

落实综合防疫措施,按设计的免疫程序适时免疫,加强消毒,特别是饲槽、水槽的消毒,控制鼠、蝇的密度,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七、切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要加强做好宣传工作,提高饲养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要注意穿工作服(鞋、帽)上岗和养成勤洗水习惯,特别是发现伤口要及时处理及时医治,不可掉以轻心,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畜禽,防止感染疫病。

畜禽养殖业面对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一、要注意天气预报和汛情,早做应对准备

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应尽早将畜禽转移到较高的安全地带,及时排水抢救。畜禽场舍应建在远离村庄、交通方便、地势高燥的场地,四周应挖排水沟。

二、注意防止畜禽场对环境的污染

转移的畜禽由于场地所限,往往离住民较近,而且养殖密度加大。这就需要加强对畜禽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消毒,严防各类畜禽传染病,特别是重大疾病疫情的发生。

三、严防洪涝灾后动物疫病的流行

这是因为饲养环境大不如以前,灾害造成畜禽舍大量毁损,致使防疫设施不健全。病原易大量扩散,大量畜禽因灾死亡,病原微生物在尸体上滋生。同时,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洪灾过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因此,容易造成一些传染病,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意义的动物疾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炭疽病等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强化消毒意识,保证灾情之后无大疫

洪涝灾区连续大雨,死亡畜禽和各种污物随水流动,水源等环境易受到污染。同时,土壤中的病菌被雨水冲出来,也会引发疾病。为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保障人畜健康,必须进行卫生大消毒。

五、病死畜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畜禽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要按照规定及时进行诊断,如发现重大动物疫病,更要加大消毒和防控力度,并将情况及时上报。无害化处理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深埋,深埋应选择高岗地带,坑深在2米以上,尸体入坑后,撒上石灰或消毒药水,覆盖厚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焚烧处理,或直接投入无害化处理池。

六、要做好畜禽免疫工作

水灾发生后,要对畜禽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防疫补针,进行应急性预防接种,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按免疫程序进行。

七、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工作

加大受灾地区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力度,对病死畜禽进行采样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排除疫情隐患。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和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的作用,及时汇总、分析灾区动物疫情发展态势,防止疫情发生。切实履行检疫职责,严格执法,实行“四不准一处理”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